找到相关内容123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重庆华岩寺2006年度周日讲经活动圆满结束

    三皈依的修法”,隆续法师讲解《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本智法师阐释“佛教心理学”,学真法师传授了菩萨戒等,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前来听经的有在校的大学生,成功的企业家、都市的白领以及前卫的艺术家等,...

    重庆华岩寺

    |重庆华岩寺|周日讲经|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1/0851017286.html
  • 中国佛学大师陈兵将到昆开释佛学

    建树,且在禅修上也造诣颇深。其力作《生与死——佛教轮回说》在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死生事大,书中详细为你作了解读。即将问世的《佛教心理学》更是集陈先生对佛教义理与禅修深切感悟的心血之作。心是人的主宰,佛教...

    【佚名】

    |佛学|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6/0817009993.html
  • 西园寺弘法部“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正式开通

    宗旨:实践观世音菩萨的大悲精神,寻声救苦,解决社会大众心理困惑。  2、特色:咨询师由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并具有一定咨询经验的法师及居士担任,这是佛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实践,也是佛法溶入世间,利益社会大众的...

    佚名

    |开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6/12050525067.html
  •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

    ——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目的】阐述对于佛教的心理学研究和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和理解的问题。  【方法】:以自体心理学理论为平台,使用自体心理学的人格自恋概念联接佛教的我执概念,尝试横向比较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神经症患者、健康人、佛教修行者之间的心理区别。   【结果】1.反映心理学和佛教的交集和差异的区间,以提供一种佛教心理学2.解释佛教的心理学缘起模型3.提供对于佛教徒等相关的心理咨询以...

    徐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0046408.html
  • 梁启超晚年的佛缘

    自由解放而达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  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又对佛学理论作了总体概述,提出佛家所讲的法“就是心理学”。这是对佛典的现代理解的高度升华。梁氏指出:“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不信,试看小乘俱舍家说的七十五法,大乘瑜伽家说的百法,除却说明心理现象外,更有何话!试看所谓五蕴,所谓十二因缘,所谓十二处十八界,所谓八识,哪一...

    李喜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4154890.html
  • 欧美“点、线”情形的佛教教育发展现状

    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予以研究、解析。如此一来,对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以及佛教的学术化、文献化,也产生了诸多贡献。  受到欧洲、日本的影响,二十世纪的美国有很多大学也设有佛学研究中心,但绝大部分不是以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74367205.html
  • 宇宙生命的本体

    宇宙生命的本体  阿赖耶识,依心理学说,是一种潜意识,或是无意识。潜意识的功能作用是潜伏不显现的心力。无意识是没有意识活动的心。这阿赖耶识在唯识哲学上名为“不可知”,但它有含藏种子,执持根身,缘虑器界的功用,只不是我们的意识所能了知的。  阿赖耶识也是我们生命的本体,这生命体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而不坏,只有转变的性质。  解深密经说:“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3071366.html
  • 阎崇年对话星云法师出版《合掌录》

    ,甚至对心理学、教育学等也有很深的见地。“星云大师常对我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其中的治乱分合对今天有借鉴意义。”他说。...

    佚名

    |星云法师|阎崇|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4/09292273020.html
  • 卢曼: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 选

    心理学中,各种理论模型正日益地变得司空见惯,其间认知过程与动机过程的相互依赖具有根本的重要性。1这种相互依赖意味着,经验与行动再也不能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实际过程(例如内在过程与外在过程)了。2事实上,这种...Bernard Weiner,〈认知心理学的兴起〉,New Horizons in Psychology 2,P. C. Dodwell编,London,1972,页126-147。   当然,这也是...

    卢曼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24881612.html
  • 爱插话是心理焦虑的表现

    2009-06-09 来 源:39健康网社区 我们从小就知道,在别人说话的时候随便打断,是非常无礼的表现。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还是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很热衷交谈,当别人阐述自己观点时,他们喜欢打断别人,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往往会让人厌烦,不愿与其交流。 据《信息时报》报道,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爱打断他人谈话的人,很可能是...

    佚名

    |社会|教育|纪实|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6/03052583256.html